本報記者 黃沖《中國青年報》(2015年01月09日02版)
  1月8日上午10時36分,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對林森浩投毒案公開宣判:維持原判(死刑)。
  聽到這個消息,一直關註此案的青少年教育專家孫雲曉沉默良久。在他看來,林森浩的悲劇絕不是他一個人的。在當下很多校園裡,或許還存在著大大小小的“林森浩們”。
  “他們認為孩子沒有問題的想法,恰恰是造成孩子問題的根源”
  林森浩投毒案讓很多人想起多年前的殺人大學生馬加爵。當時,孫雲曉曾斷言:在相當一段時間里,類似的悲劇還可能發生。
  這個斷言如今已成現實。近年來,高材生惡性殺人案已發生多起。這些案件存在驚人的相似:起因都是由生活瑣事引起;犯案者大多是家人親友心目中的高材生,但性格偏內向、敏感、偏執、情感匱乏、人際交往能力低,雖然智商很高,但對生命都很漠視;犯案者的家境通常也都不太好。
  林森浩在父母眼中一直是聽話的“好孩子”。“林森浩從小到大特別聽話,從未給家裡惹麻煩,學習成績特別好,因此大人們對他都很放心。”林父說。林森浩成為犯罪嫌疑人後,家人無論如何都不相信,平時老實規矩的他會做出這種事情。
  “這就是這個父親最大的悲劇。他只看到孩子好,實際上完全不瞭解孩子的三觀。他們認為孩子沒有問題的想法,恰恰是造成孩子問題的根源。”孫雲曉說。
  在和外界的交流中,林森浩反覆說對不起父母。但他也意識到,他和父母之間缺乏溝通。林森浩一審被判死刑後,在看守所曾寫給父母一封“家書”,嘗試進行心靈溝通。他在信中推薦父母和姊妹們讀一本叫做《心靈控制術》的書,囑咐他們剋服自身性格缺點,成為精神富有的人。這一舉動卻被父親解讀為“幼稚”。
  “很多貧困家庭出身的孩子,在迴首往事時,都會發現,自己曾經被長時間地忽視。”孫雲曉分析,這種忽視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當你沒有取得突出成績時,別人可能對你完全視而不見;第二個階段,你取得了冒尖的成績,人們又只關註成績,忽視了精神成長。前者是整體性的忽略,後者要更為隱蔽,但這種忽視更可怕,造成的後果更為嚴重。
  在接受採訪時,林森浩曾對自己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做了反思。他認為,“底線”是需要學習的。“除非在很小的時候,在家庭環境中有強烈的反反覆復的刺激,要麼長大之後自己學習,必須是經過反覆不斷的強化”。
  不只是林森浩的家庭,事實上,國內不少家庭在教育中都忽視了對孩子道德底線的要求。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在近年來做了一系列調查,結果都穩定地指向:在中小學生的感受中,大部分父母都更看重學習成績,而非道德問題。高達70%的中小學生表示,父母會把學習成績的重要性排在第一位。
  一名韓國教授曾表示,道德低下的人10歲後將難以生存。一個孩子10歲之前就要掌握道德智能,核心就是明辨是非。
  很多“林森浩”急於否定過去的自己,成了精神世界的孤魂野鬼
  林森浩認為當下是一個“拼爹”的時代。若用一種動物來形容自己,他覺得最恰當的是“螞蟻”。
  他在一篇QQ空間日誌中寫道:“像《恰同學少年》裡面那個在進大學時對著學校領導說他自己父親是他雇用的挑夫一樣,我在本科以前一直也有這麼一種自卑的身份心理,每次聽說誰誰誰的父母是什麼醫生、大官的,我就會內心小羡慕一番。”
  “我的潛意識中確實有著一種想借助裙帶關係上位的成分,可是我的自尊心又時不時把我給拉回來繼續奮鬥,形成了我矛盾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林森浩反思道。
  孫雲曉感覺,很多從艱苦環境走出來的人,會用一種更極端的方式表現自己的獨立價值和尊嚴。他們通常急切地擺脫過去的一切,想使自己脫胎成一個新人,可往往又沒有找到真正的方向。最終陷入空虛,成了精神世界的孤魂野鬼。
  林森浩在自述中曾坦言自己“在思想上是無家可歸的”,“沒有價值觀,沒有原則,無所堅守,無所拒絕”。
  孫雲曉對一件事印象很深:林森浩宿舍的飲水機,之前都是平均攤水費。從2013年2月起,林森浩與黃洋在飲水機費用上產生分歧。林森浩提出,不再分擔水費,自己另外買水喝。
  孫雲曉認為,這裡面其實反映了一種價值觀——“我只能占便宜,不能吃虧。吃虧是弱者,是冤大頭。我的個人價值和尊嚴不能有任何被冒犯”。
  林森浩曾在電視節目里聽到一句話:成功的人都是善於制定規則的。這在他心裡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我恍惚地以為我找到了突破口:我要成為一個善於制定規則的人,在生活中要不吃半點虧,還要欺負欺負別人。也許就是這樣的一種模糊的認知隱隱地引領著我犯下了這個罪大惡極的過錯。”
  投毒案發生後,林森浩多次剖析自己的內心,“我以前認為自己缺乏自信,反省自己不夠強勢,一直在糾正。我參加社團,就是為了剋服內向的性格,鍛煉自己。但糾正的路有點偏,開玩笑都要占上風”。
  “當下我們的家庭教育特點就是望子成龍。在這種教育里,做個平凡人意味著無能,做個工人農民像是失敗。”孫雲曉說,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必定會成為普通人。做普通人等於失敗的心態,會讓很多青年感到失落和焦慮不安。誘發各種人際矛盾甚至傷害,處理不好就會像林森浩這樣。
  在日本做交流時,孫雲曉曾發現,日本孩子希望長大後開花店、當美容師,太正常了。他們的中小學經常組織運動會,個人項目很少,集體項目很多,重視團隊合作而非競技。他們還會請街道大媽上主席台講話。而在我們中國,能上主席台的一定是成功人士或者領導。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2年5月一項民調顯示,93.3%的受訪者感覺當下青年急於成功的心理較為普遍。產生這種心理的首要原因是,“社會存在浮躁焦慮之風”(75.9%),其次是“來自父輩及同齡人的壓力”(54.8%),48.4%的受訪者直言是 “盲目跟從單一的價值觀”。
  相關文章
  林森浩投毒案二審仍死刑 法院回應兩大焦點
  黃洋父親:維持原判我也高興不起來
  (原標題:教育專家:道德智能須從小培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l74tldkq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